图为航拍建设中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。 骆云飞 摄
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是中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商业航天发射场,也是海南自贸港建设重大工程,项目于2022年7月6日开工,预算总投资40多亿元人民币,规划建设用地2000多亩。项目建成后,主要承揽国内外火箭发射业务,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商用火箭发射能力。
中新社记者近日在位于海南省文昌市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建设现场,看到一片繁忙景象:工程车辆穿梭往来,大型履带吊车在进行钢构件吊装作业,100多名工人各司其职。
“正在安装施工的白色塔架是固定勤务塔,主要为火箭及卫星测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勤务保障。”葛立新介绍,整个塔架由1000多个钢构件组成,目前正在进行勤务塔的第一层安装施工,安装工作形成经验后将加快速度,预计每10天可搭建完成一层,塔架搭建完成后共有11层约83米高。
安装工程看上去容易,实则施工要求十分精细复杂。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(1号工位)副主任设计师程明龙说,每个钢构件安装到位前,需经过试拼、地面测量、栓接、焊接、校对调整等程序,塔架安装误差要求不超过3毫米,再加上海南高温、高湿、高盐等气候挑战,施工难度非常大。
李战朝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的技术负责人,自去年10月进驻项目以来一直坚守在岗位上。他说,为确保项目建设质量,现场有专门的质检员、测量员、安全员等,施工人员通常需要边作业边检验,随时进行工艺调整。
“春节期间项目现场不停工,各项建设工作按照进度计划表有序推进。”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(1号工位)项目经理李勇说,目前1号工位的建设进程较计划提前一个月左右,塔体安装完成后,还将进行塔体回转设备、摆杆、设备管线等安装施工。
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郭强受访时表示,当前全球太空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,航天产业民用化脚步加快,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是运载火箭、卫星应用、空间宽带互联网等航天工业三大重点工程和海南发展火箭链、卫星链、数据链“三链”产业的重要基础。
郭强透露,公司2023年年底将完成发射场技术区、发射区硬件设施建设,2024年一季度开展发射场全系统全要素合练,以确保2024年6月30日按期首发。未来,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还将面向公众开发配套旅游服务。(完)
护航春运路的“蜘蛛侠”****** (新春走基层)护航春运路的“蜘蛛侠” 中新网广州1月10日电题:护航春运路的“蜘蛛侠” 作者 郭军 陆省省 春运归途,思乡心切,一趟趟列车载着团圆的渴望抵达终点。在繁忙的京广铁路大动脉上,有这样一群铁路人,他们既是“山大王”也是“蜘蛛侠”,日常工作就是巡山巡河,攀岩爬山。 1月10日8时许,广铁集团广州工务段源潭路基车间连江口路基检查工区工长苏李力,带领3名职工前往鸡咀山进行岩石裂隙检查及碎石处理,防止落石砸到车窗,影响安全。记者跟随他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车,来到了检查地点。 苏李力所在的工区,是个仅有10名职工的小班组,却承担了车间管内120公里的巡山巡河任务和路基设备检查工作,管辖着89个山头,是名副其实的“山大王”。 鸡咀山大概30米高,靠近线路那边就像被刀切过一样,与线路垂直。检查人员在接近山顶时,要走过大约5米长的“悬空”地段,由于岩体凹陷,钢丝网覆盖后,形成“真空”,有种高空走钢丝的感觉。 作业人员在绑好安全绳后,他们沿着超过70度的斜坡缓缓向上走,刚开始还有宽约50公分的台阶,大概5米左右,山体已被主动网(粗约1公分的钢丝结成的网)包裹,需要用两根挂钩勾住钢丝,缓慢交替爬行,就像攀岩的“蜘蛛侠”。工长苏李力一边攀爬,一边查看山体岩石情况。 “我们还要检查一下那些地锚,看地锚是否稳固。雨水冲刷可会造成这些裂隙,裂隙有可能会造成这些地锚的松动,如果松动的话,我要及时处理加固了。”苏李力说道。 记者跟随作业人员爬到了山顶,山虽然不高,但还是攀爬的比较艰难。作业人员一边爬,一边要察看岩体状况,有没有裂隙碎石。爬上山顶,工长苏李力发现了一处碎石较多的地方,指挥大家小心处理碎石。 苏李力告诉记者,“因为石头是石灰岩,比较松软,雨水一冲刷就会造成这些碎石,碎石如果风化脱落以后打到车窗,可能会引发事故。春运期间,我们也会加强检查和处理的频次,保证列车运行平稳。” 源潭路基车间技术员李坚也在一旁说道:“这个岩体很多地方都有开裂,我们目前的工程措施是采用这个主动网对山体进行包拢,平常检查中,发现有脱离母岩倾向的岩体,也会及时进行砂浆危岩加固。” 作业人员花了将近两个多小时,一步步地仔细检查了岩体情况,对斜坡上疯涨的灌木进行清砍。俗话说,上山容易下山难,对于这段路,上下山都难。工长苏李力虽然爬过了不知多少遍,但每次都爬的小心翼翼。春运来了,为了保障京广铁路大动脉的安全,他们增加了巡查频次,也增加了更多防护措施。(完)
|